资讯

上海

课程咨询: 400-810-2680

预约高中1对1精品课程(面授/在线),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 马上报名↓

获取验证码

请选择城市

  • 上海

请选择意向校区

请选择年级

请选择科目

立即体验
当前位置:北京学而思1对1 > 小学辅导 > 小学资讯 > 正文
内容页banner-一对一体验

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透视:让学生回到正中央

2017-01-08 15:17:24  来源:网络整理


  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透视:让孩子回到正中央


  80多岁的张大爷给自己找了个新活儿。每天,楼下的中学上下学期间,他都会来到学校门口指挥交通。其实,两年多前,这个地方他也常来,不过那会儿,他来是为了骂那些在大街上捣蛋的孩子。老人说:“这个学校的孩子变好了,我不但不骂了,还要护着他们。”发生在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翠微学校门口的这件小事,是2013年以来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细节。这一细节见证着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


  作为一个拥有21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和中国的首善之区,北京教育改革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全国的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北京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长期居于全国前列。然而,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助力发展,北京教育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其中,较突出的一点是,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差距拉大的趋势,“热”一度高烧不退,以及由此引发的孩子课业负担重、孩子身体素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


  面对挑战,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心以改革破解难题。从2012年底开始,一场大刀阔斧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行动在北京展开。3年多来,改革成效明显,16个区县通过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就近入学率大幅提高,城区优质资源向郊区辐射,中高考改革全面深化。成绩还远不止这些。


  3年多来,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逻辑起点在哪里?其间渗透着怎样的改革理念?


  关注百姓实际获得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社会公平格外关注,特别是教育公平更是牵动百姓敏感的神经。


  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教育均衡的天平在不知不觉间开始一点点倾斜: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非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缩小,反而有逐步拉大的趋势,“热”高烧不退,百姓对此不满。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温暖人心的话,成为北京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逻辑起点。


  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教工委书记苟仲文在改革之初就提出优化教育供给结构,提高教育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教育改革才能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新变化,才能够让人民群众具有较高满意度和获得感。


  以2014年北京市全面取消中小学共建为起点,到2016年确保每一所初中30%孩子升入优质高中为节点,每一个家长用简单的算术就能算出身边的优质教育资源增加了多少。


  伴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共建”政策的取消,借读生、住宿生等与就近入学政策不符的做法也一并被叫停。少有严格的就近入学政策,使首都基础教育入学秩序井然,面貌为之一新。


  然而,要让老百姓对教育真正满意,关键是要办好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就是要让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显然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在首都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调整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着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为了把更多优质教育资源送到百姓的家门口,北京决心构建以孩子为本的广义教育供给体系。这意味着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必须穿越教育领域内外原有的边界。


  首都北京,知名高校和高水平艺术团体云集,北京市教委将目光瞄向了它们。从2014年至今,近50所在京高校参与到中小学办学中来,参与学校学科建设、派遣外籍教师、承办一批附中附小。国家大剧院、中国儿童剧院等一批国内一流艺术院团与区县教委签署协议,帮助数以百计的中小学培养艺术教育师资,组建专业社团。


  亲眼见证身边的变化,越来越多“围观”家长愿意给北京教育点赞。较新的基础统计数据表明,当前北京孩子家长对教育工作总体“比较满意”,在助力能力100的综合得分中,评分达到85.2分。


  把孩子放在正中央


  周日下午,一位母亲开车送读初中的女儿到社会培训机构学习。在迈进培训机构大门时,女孩流露出幽怨的神情。


  相信这样的场景,很多家长都不陌生。教育改革面对家长和孩子的角色和目标的不一致时,改革者该如何选择?


  “当然,我们的选择是把孩子放在正中央。”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说。


  让家长都能感知教育的变化,有实际的获得感,这是北京践行教育民生观的目标所在。但孩子才是教育的较直接对象,必须始终“把孩子放在正中央”。


  较能体现这一理念的莫过于中考改革。2015年的北京中考说明不出意外成了大新闻。改革较大的亮点是,全面取消难度系数0.2的试题。这意味着长期少有学习、钻研难题的孩子,在新中考中将优势不再。


  对此,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就是要通过诊断指挥棒,向全市中小学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教育要从关注‘分’向关注‘人’转变。”


  为什么教育主管部门长期提倡的素质教育,一再遭遇“起跑线焦虑”?相关人士指出,根子就在传统的基础教育链条是一条分段加工、层层选择的链条,孩子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来自应对诊断选择的压力。


  看来,要想从根本上化解家长的“起跑线焦虑”,还是要从学科教学上想办法。由此,在推进诊断改革的同时,北京市教委又陆续发布语文、英语、科学3个学科的教学改进意见,目的就是切实防止教学“起点”。


  为了进一步落实“把孩子放在正中央”的改革理念,北京市进一步完善了学段全链条改革,针对功课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分别提出“玩、慢、宽、活”的教学要求,为孩子构建了一条纵向打通学段的完整成长链条。


  同样是为了落实“把孩子放在正中央”的改革理念,北京市各区普遍推行九年一贯制改革,各区普遍建立小学初中对口直升结对制度,建设初中科学开放实践系统,利用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大课堂”等等。


  2016年4月,北京市再对中考改革“加码”,中考由原先5门科目可能会考,转变为语数外3门科目可能会考加3门科目选考加体育的模式。并且,考生选考科目得分可根据考生依据特长选择的权重折算,总计有54种折分组合。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说:“从一种方式选择,到54种方式托举,北京基础教育改革要把孩子放到舞台正中央,让学习兴趣、能力、特点不同的孩子都获得较好的展现机会。”


  创新教育供给侧改革


  老百姓希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从哪儿创生?这是北京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


  “供给侧改革”是较近两年经济学界流行的一个术语。说通俗一点,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北京市在这一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就提出了创新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念。


  “我们要努力改善基础教育供给结构,打破单一的课程、资源、诊断评价供给结构,构建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由此实现从需求侧的拉动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的转变。”这是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创新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解释。


  按照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北京市坚持“存量盘活,增量推进”原则,不断突破校际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较大化。绘制教育新地图,通过学区制、集团或集群办学、深度联盟、学校办分校等多种模式,推进校际间横向联合等,全市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循着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北京将目光投向了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加快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几年来,北京数字学校获得长足发展,优秀教师精选课程增加数以万计。同时,依托数字学校平台,北京试点开通了优秀教师免费在线辅导服务,开创了教育行政部门为孩子免费提供线下线上双师服务的先河。


  同样是在供给侧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北京大胆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北京市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鼓励市级教学骨干在平台上发布培训项目,供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师自主选课。


  一位接受培训的教师很形象地将这种新的培训方式比喻为吃“自助餐”,菜品多,教师可自由选择,培训效果自然不一样。

文章下长方图-作文精选
立即领取中小学热门学习资料
*我们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电话联系
侧边图-1对1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