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上海

课程咨询: 400-810-2680

预约高中1对1精品课程(面授/在线),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 马上报名↓

获取验证码

请选择城市

  • 上海

请选择意向校区

请选择年级

请选择科目

立即体验
当前位置:北京学而思1对1 > 小学教育 > 小学升初中准备 > 正文
内容页banner-一对一体验

读书以养性:“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的胃口

2017-02-04 18:57:22  来源:奥数网

  【温儒敏专栏】

  读书以养性

  文|温儒敏(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现在是网络时代、图像时代、视频时代,人们读书的时间少了,上网、读图、看视频多了。这是时代的变化,很难简单下结论说是好是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视频、网络和图像尽管扩大了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却不可能取代文字阅读。

  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读书可能更有选择性、也更个人化,更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介入。读书所能获得的文字感觉,是一般视频所没有的,甚至网上阅读也难于获得书本阅读的那种独有的效果。拿着手机或阅读器诵读“目尽青天怀今古”,总有些怪怪的,不能进入状态。这不完全是习惯问题,也有媒介运用的区别所形成的效应问题。另外,过于依赖网络,容易形成碎片化、平面化思维。所以,我以为还是要读一些书的,特别是读一些纸质的书。在青少年时期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较重要的途径,为终生的发展打底子。

  这些道理都懂,只是做起来不大容易。我在大学教书,发现许多孩子并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除了自己专业的书之外,他们再也没有读其他书的兴趣和计划,顶多随兴所至读一些诸如武侠、言情、玄幻、穿越之类的流行通俗作品。一有时间就上网看视频、聊天、打游戏,玩起微信来就更是“手不释机”。这样的文化情致倒是流行与时髦,但也可能浮浅,缺乏个性,他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比薄弱,甚至影响到专业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大孩子不爱读书,可以追溯到中小学未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中小学语文课本来应该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的,但如果只是瞄准高考,纯粹是诊断的技能性的培训,就容易扼杀兴趣。所以,在中小学阶段,除了“为高考而读书”,还应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读书多了,语文素养上去了,也有利于诊断拿到好成绩。

  不少年轻人后悔在学校没有好好读书,出了校门又抱怨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人人皆忙”的时代,压力大也是现实。但说忙到没时间读书,大多有些言过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总是可以挤出来一些的,眼睛少在微信上逗留一会不就有了?关键是要有读书的愿望和毅力。

  当然,有了读书的意愿,较好还要有自己的计划和书目,而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要取法乎上,多读一些经典,读一些基本的书。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浏览好比跑马观花,也是培养兴趣拓展视野的一种读法。但更重要的是精读与通读,量不一定要多,扎扎实实读完几本,有些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水平自然就会有所,而且能“养性”,让自己脱离浮躁,变得踏实。

  现在的诱惑太多,要读书,就需要一些毅力。那些流行的休闲文化,往往都很吸引人,给人以娱乐和刺激。年轻人不接触流行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流行文化的适当消费,有利于青年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但应当是“适度消费”,不沉迷其中。正处在成长时期的年轻人若能努力把持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就不至于被动地卷入通俗文化,还可能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这也是“读书养性”吧。

  (本文为温儒敏教授原创,初次发布选自2016年12月6日《人民日报》,选自 温儒敏的博客)

  小时候,想必大家都有偷偷看漫画书、青春文学、网络小说被家长发现后批评“专心学习,少看闲书”的经历吧。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老师却有不同的看法——

  不仅孩子应该读“闲书”,家长老师还要一起读

  文|温儒敏(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让孩子读“闲书”,以此促进阅读兴趣,形成读书习惯,将大为获益。

  这里说的“闲书,就是课外书,是孩子按照兴趣选择的书,可能既包括一般认为的名著经典,也包括某些流行读物,范围是很广的。

  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让孩子读“闲书?因为很多老师、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太滥太复杂,怕孩子去接触,也怕耽误了学习,他们是不赞成孩子自己去选择读物,也不主张孩子读“闲书”的,很多老师、家长画地为牢,只容许孩子读他们指定的书,甚至只让读面向诊断的书,这些老师、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诊断教育的大环境中,很难“独善其身”。

  但这种不让读“闲书”的做法不对,可能会适得反,不让读闲书,读书成了非常功利的行为,老是围绕诊断需要读那点课文,顶多还有一些教辅,限制那么死,怎么可能有阅读兴趣,怎么可能拓展阅读面,又怎么可能提高语文素养?即使对诊断而言,这也是下策。

  “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孩子的胃口

  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就是让孩子读书有选择,有自由度,扩大阅读空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有语感,有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也才能提高,光靠做题是不行的。“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孩子学习的胃口,让他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光是让孩子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也是不好的,那样就限制了孩子自主选择阅读,也会挫伤读书的兴味。

  其实读“闲书”也是一种阅读,是自主选择的阅读,是目的性不那么强的阅读,甚至是漫不经心的带有娱乐消费性质的阅读。拿起书就想着诊断,就有很实际的目标,就有很明确的教化意义,那多累人呀!我们当老师当家长的要设身处地替孩子们想想。

  如果换个思路,放手让孩子去读“闲书”,那就等于把孩子送到到浩瀚的书海之中,让他们自由穿梭历险,这是引发阅读兴趣的较好办法。书海中当然五光十色,甚至泥沙俱下,孩子们刚进入适当给予一些指引是必要的。这指引主要是导向阅读名著和经典,导向那些健康的有文化意义的书,导向适合孩子们不同年龄段读的书。但这“导向”不是死板限定,更不是强加禁止接触某些“坏书”。堵塞不如疏导,你越是禁止,还可能越是引起好奇心,孩子们越是偷偷找来读。你引导读健康的有内涵的书,孩子们慢慢了阅读口味和分析能力,就逐渐学会远离那些低劣的书了。所以让孩子们读“闲书”完全可以放手加上适当的指导。

  在“语文课”和“语文生活”之间疏通通道

  读“闲书”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实很多孩子早就在读什么《哈利波特》《盗墓日记》,甚至是鬼怪、惊悚小说,都可能早就在津津有味地读。只要不是“偏食”,读读也不要大惊小怪,也可以引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与其禁止阅读,还不如让孩子们读,然后加以引导。这就有一个要求,老师和家长也要适当关注这些“闲书”,多少也要读一点,你才能就这些“闲书”和孩子们对话,也才谈得上引导。

  老师和家长应当放长远一点来看问题,看到孩子有课外阅读需求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不要因为诊断而扼杀这种兴趣。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应当有所关心和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没有必要过多地干涉。

  孩子有他们的“语文生活”,有他们的语文“圈子”与表达形式。包括他们的课外“闲书”的阅读交流、上网、写博客、QQ聊天,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又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

  我们也许不能完全进入孩子的“语文生活”,但应当给予尊重和必要的关照,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孩子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应当看到现在的诊断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孩子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关注读“闲书”,让读“闲书”进入孩子的“语文生活”。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都要高度注意培养孩子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人文素养高,也利于拿到好成绩

  让孩子读“闲书”,以此促进孩子阅读兴趣,形成读书习惯,将是大为获益的。我曾经在北大本科一年级新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两点:先进,凡是喜欢语文,形成了阅读习惯的,都是课外阅读量大、知识面广,读过很多“闲书”的,这一部分孩子思想一般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第二,只熟悉教材和教辅,课外阅读“闲书”少,没有阅读习惯,即使诊断成绩不错,转入大学的学习方式也都比较难,视野窄,思路不太开阔。

  第二类孩子占有相当比例,往往是低能。在诊断教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情况下较好还是要兼顾一下,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孩子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诊断拿到好成绩的。

  现在的语文课不太受孩子欢迎,讲得太琐碎、太教化,一切面向诊断,让人透不过气来。有一个普遍的误区,就是混淆了精读课与略读课的功能,全都讲成了精读,很琐碎的精读。本来,精读和略读是两类功能不同的课型,精读就是教读,是示例阅读方法;略读是自读,老师指点一二即可,让孩子自己读,用精读所学的方法去实践举一反三。如今多数语文老师都把语文课全都讲成精读了,都是老师那一套,孩子的自主阅读空间也给压缩了,再加上又不让读“闲书”,那这样的语文课多“闷”呀,孩子怎么会喜欢。

文章下长方图-小学写作范文精选
立即领取中小学热门学习资料
*我们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电话联系
侧边图-1对5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