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上海

课程咨询: 400-810-2680

预约高中1对1精品课程(面授/在线),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 马上报名↓

获取验证码

请选择城市

  • 上海

请选择意向校区

请选择年级

请选择科目

立即体验
当前位置:北京学而思1对1 > 高中教育 > 高中语文 > 正文
内容页banner-1对1体验

《Kissing the Fire(吻火)》问题探究

2017-07-04 06:45:34  来源:网络整理

  《Kissing the Fire(吻火)》问题探究!从相关资料来看,梁遇春和徐志摩似乎并无非常密切的交往,他的悼念文章却另辟新径,别具一格,从数量极为可观的“悼徐”文章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Kissing the Fire(吻火)》问题探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Kissing the Fire(吻火)》知识点大汇总

 

  《Kissing the Fire(吻火)》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何特色?

 
  与众多怀念亲友的文章有所不同,本文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克制。如1931年凌叔华在《晨报·学园》发表了深切悼念徐志摩的《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有这样的文字:“我就不信,志摩,像你这样一个人肯在这时候撇下我们走了的。平空飞落下来解脱得这般轻灵,直像一朵红山棉(南方叫英雄花)辞了枝柯,在这死的各色方法中也许你会选择这一个,可是,不该是这时候!莫非你(我想在云端里真的遇到了上帝,那个我们不肯承认他是通用主宰的慈善光棍),他要拉你回去,你却因为不忍甩下我们这群等待屠宰的羔羊,凡心一动,像久米仙人那样跌落下来了?我猜对了吧,志摩?……你真的不回来了吗?”凌叔华的文章表现了对痛失好友的锥心之疼和刻骨之思,情感色彩相当浓郁。与凌文相比,本文的情感表现则是克制的和内敛的。可以肯定,徐志摩的意外死亡对作者的震撼也是很强烈的,否则他不会撰文纪念。但作者在文章中却仿佛要做“冷血动物”,并没有放任内心情感自由流淌,只是以素朴无华的笔墨“不动声色”地刻画了徐志摩的眼睛和动作,并以此来透视诗人的个性风采和精神灵魂,实现了与诗人心灵的共鸣和深层次沟通,表现了一位精神知音对徐志摩的特殊情感。古语云:“情到深处,每说不出。”(沈德潜《说诗晬语》)本文正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二、本文在选材方面有何特色?
 
  本文短小精悍,采用了遗形取神的速写式技巧来表现人物,笔法洗练简洁而富含表现力。作者在选材方面显然是经过缜密思考的,既没有描写徐志摩的外在形象,也没有醉心于诗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而是精选了两个典型的侧面──“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展示诗人的灵魂和风采。另外,文章在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方面也很成功。“Kissing the fire”是徐志摩在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的幽默玩笑语言,却能很好地展示徐志摩的个性风采,如出洋留学时间较长,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比较“洋化”,对英语造诣颇高,从口头到文字时常穿插英文等等,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徐志摩潇洒自如的生活和风度。三、文章在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文章结构严谨,构思严密。简言之,文章前两节主要写诗人的眼睛,后两节主要写“吻火”的动作。对诗人徐志摩而言,“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行为是互为表里的,对人生的“惊奇”是“吻火”的动力,“吻火”的行动是“惊奇”较彻底的表现。没有“惊奇”的眼睛,就没有“吻火”的惊人之举。文章前后两部分在“人生态度”的层面上实现了有机“对接”
 
  三、文章在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文章结构严谨,构思严密。简言之,文章前两节主要写诗人的眼睛,后两节主要写“吻火”的动作。对诗人徐志摩而言,“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行为是互为表里的,对人生的“惊奇”是“吻火”的动力,“吻火”的行动是“惊奇”较彻底的表现。没有“惊奇”的眼睛,就没有“吻火”的惊人之举。文章前后两部分在“人生态度”的层面上实现了有机“对接”。

 

请点击下载附件

点击下载

点击下载:《Kissing the Fire(吻火)》问题探究.zip

 


  《Kissing the Fire(吻火)》问题探究!为大家介绍好了,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的话,请直接拨打免费咨询电话:4000-121-121!有专业的老师为您解答!

文章下长方图-高三一轮复习史地政资料
立即领取中小学热门学习资料
*我们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电话联系
侧边图-寒假1对1